10月31日,《上海金融领域“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正式对外公布。上海提出,未来五年将逐步形成符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求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逐步建成开发度高、融合度高、集聚度高、贡献度高的国际金融人才高地。
市金融工作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人民币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而未来五年则是搭建人才框架最重要的时段。据统计,上海目前金融业从业人员达到23万人,高层次人才稀缺,差距相当明显。目前金融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专业领军人物紧缺;国际化人才不足,人才环境开放度、服务模式与人才多样化需求不相适应。
根据《规划》,至2015年,全市金融人才总量将达到32万人左右。列入中央和上海 “千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达到100名,列入本市和金融领域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金融人才达200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70%,其中研究生以上要达到15%。持有国际通行的金融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的人才达到1.5万人。这位负责人坦言,达到这些目标绝非易事,但上海有信心也有办法,同时也要传递出这样一个理念:人才资源是上海金融的第一资源。截至目前,上海金融行业吸引海外归国人员近3000人。
到2015年,上海金融人才的人均金融增加值要达到120万元。上海将吸引更多大型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性总部以及运营机构总部等落户,开发更多岗位。
与此同时,上海还首次提出,支持金融人才创业,适当降低由行业人才牵头的新型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拓宽融资渠道。
这位负责人表示,解决海外人才的后顾之忧也是上海未来着重考虑的领域。例如,目前上海对“千人计划”的高端人才建立了“点对点”服务,重点解决子女教育、医疗、父母养老等问题,对于为上海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人才,也将给予奖励。
目前,上海已在复旦大学、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等建立金融人才培训基地。此次《规划》提出,将整合资源,重点进行金融领域领军人才、紧缺人才的培养,以及专业水平认证体系的建设,职业技能项目开发等。以专业水平认证体系建设为例,上海除继续开发“金融理财师(高级)”等专业水平认证项目外,指导社会中介机构等研究制定覆盖全行业的通用岗位金融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标准,形成“上海标准”将是重中之重。同时,还将探索在浦东设立国际知名职业资质项目协会在华分会,引进培训项目,与国际接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