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时拍一张CT片,如果洗印成胶片,病人要花50元,而以数字形式存储,保管30年的成本也不到1块钱。建立“数字化”CT系统,最需突破的是大容量存储技术难题。记者前天获悉,上海已就海量存储技术立项,计划在2年内完成研发和示范应用,此举不仅意在填补国内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更为带动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
记者从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获悉,本市将在2年内对市级医疗影像数据库作大规模扩容,使之可容纳全市36家三级医院的影像诊断资料,包括X光透视、CT、核磁共振等。与此次扩容同时推进的,是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IT领域重大项目——PB级海量存储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
PB级海量存储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代IT关键技术,目前只掌握在少数跨国公司手中。1PB等于1000TB,也就是1万亿比特,相当于50万部DVD电影的容量。
“数字化”是信息共享的基础,但也会带来烦恼,最主要的是让医院面临被数据“淹没”的压力。根据上海市胸科医院的统计,几年前,这家医院每年要存储的影像数据为20TB,去年已达50TB,相当于每天制作70部DVD。这些数据一方面在院内保存,同时也上传至“申康”建立的市级数据库。但申康中心医疗事业部主任于广军告诉记者,“申康”旗下共有23家市级医院,因为存储能力有限,市级数据库无法容纳所有影像数据,也就谈不上共享。
增加存储能力,并非简单地多装几个硬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管海兵说,存储技术要从目前的TB级提升至PB级,整个系统架构都必须做出重大改变。PB级海量存储技术,其开发难点在于设计出一种更智能化的软件。
承担这项课题的团队具有鲜明的产学研特征。牵头单位是沪上高科技企业圣桥科技,参与方包括申康、上海交大和另一家医疗影像技术企业岱嘉信息。圣桥董事长金崇英解释,PB级存储技术与先前的技术,好比动车组与普通列车的区别——动车组的动力不仅在火车头,更分布在列车的多个位置,而新的存储技术是让每个存储单元都具备数据处理能力——只有依靠这种分布式的存储技术,才能在同一时刻满足全市数十家医院、数千个节点的需求。
据介绍,2年后本市将完成PB级关键技术研发,为上海“医联工程”初步建立一个近300TB的影像存储示范应用系统,此后再逐年扩容。
海量存储不仅可用于医疗。城市网格化视频监控、企业信息化以及云计算等,都对数据存储提出了巨大需求。根据赛迪顾问不久前发布的报告,2012年,国内存储市场规模将达122亿元,复合增长率达38%。上海在海量存储领域的布局,可望带动本地企业参与到这个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