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指出,发展服务贸易是全球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据悉,由商务部牵头起草的《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已经上报国务院,有望年底出台。
据了解,预计今后5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我国将通过巩固优势行业、力推特色服务业等举措发展服务贸易。专家提出,应当重点完善金融方面的支持措施,制定研究设立服务贸易专项基金,加强对服务贸易出口的资金支持。
服务贸易引领复苏
世界经济正在企稳向好,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储蓄率回升缓慢,国际贸易的恢复和增长还有相当一段复杂曲折的路要走。而不受经济周期影响、不依赖外部资金、贸易壁垒较少的服务行业有着良好的抗压性。“通过发展服务贸易提高经济的灵活性,可以有效应对外界震荡,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副秘书长佩内特德拉加诺夫说。
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亚历杭德罗哈拉表示,经验证明,在经济低迷的时期,服务业的恢复要比其他行业迅速,而服务业的复苏将带来生产力的提高。
世界银行副行长维诺德托马斯也表示,服务贸易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小于货物贸易,新技术、商贸流通等行业甚至出现了逆市增长;主要依赖商品贸易的国家在此次危机中“首当其冲”,而服务贸易比重较大的国家则更快出现了复苏势头。
从全球来看,服务贸易已占贸易总量的1/5,服务业跨国投资也已接近全球跨国投资的2/3。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1465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为3.9%;服务贸易进口额1580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为4.5%;近3年服务贸易进口额年均增长23.8%。
仍处于低附加值阶段
“虽然近几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基础仍然较为薄弱,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出口结构不合理,服务贸易方面人才较为匮乏。中国服务贸易企业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管理相对落后。”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秘书长顾文忠说。
2008年,中国作为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基础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不但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国内传统服务行业仍处于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发展阶段,拓展国际市场和应对外来竞争的能力较弱。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起步较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研究员胡江云认为,由于很多服务行业并没有完全放开,一系列政策也没有相应制定,法制环境还有待改进,服务业发展的便利化程度较低。
究其原因,胡江云认为,中国服务业近几年发展太快,出现一些新型服务业,致使政府的相应配套政策措施没有跟上。另外,市场中介组织发育不完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服务业领域没有纳入到官方统计和管理体系中,不利于全面客观看待服务业发展。
重点完善金融支持措施
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陈德铭表示,下一步将巩固我国运输、旅游、建筑等行业在服务贸易中的规模优势;重点培育计算机、通讯、金融、传媒、咨询等行业的服务贸易;鼓励中华老字号企业利用自身已形成的品牌效应积极向海外发展,并带动中餐、中医药等中国特色服务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表示,危机过后服务业生产率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将抓住机遇,促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将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鼓励外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促进技术贸易的发展。
专家建议,中国应加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程度,对金融、保险、电信等主要服务贸易领域逐步放开市场准入限制,在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部门让外资充分参与。据了解,目前我国已经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20个城市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相关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培训补贴、参展推荐等支持鼓励措施。
另外,也有专家提出,应当重点完善金融方面的支持措施,研究制定设立服务贸易专项基金,加强对服务贸易出口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应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开发适合服务贸易经营者需要的金融产品。国家应确定重点扶持的服务贸易领域,具体制订服务贸易出口指导目录,并对符合指导目录条件的企业和项目给予扶持。
顾文忠认为,服务贸易涉及范围较广,针对不同行业,应制定不同的适应本行业发展的措施。如针对软件技术和服务外包、文化等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存在极大发展空间的行业,应出台相关指导意见,积极扶持企业“走出去”,帮助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深入挖掘旅游服务和建筑服务等有优势的传统行业;特别关注医疗等与社会密切相关的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