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四农场有块2000亩的实验田,那里的农民每天出工前,先要到电脑前领张“土地营养套餐”菜单,然后照单耕作:两块相邻地,都是种水稻,但甲田施氮肥2.24千克,乙田施氮肥2.35千克。市科委透露:上海科技重大专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日前正式启动,3年后,本市将有万亩水稻、千亩蔬菜和百亩桃园推行这种“候分克数”的生产和管理。
分别在温室和大田进入“候分克数”生产和管理实验的,是绿色水稻和甘蓝、白葱、水蜜桃、甜瓜等出口果蔬以及仙客来等花卉。记者昨天看到,率先栽种的11.5亩葡萄树的根系和树冠都带着个“紧箍咒”。科技人员介绍,“控制造型”是数字农业技术系统根据土壤的养分条件、葡萄树的光合有效面积等一系列信息制定的栽种方案,既避免养分无效流失,又能增加产量和葡萄含糖量。
“传统农业是粗放型,如施肥,不管土地肥沃贫瘠,要补大家补;杀病虫害,也是‘一人生病,全家吃药’。不仅造成人力、肥力和药力的浪费,而且不利于环保。”专项研究首席专家杨星卫介绍,上海数字农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自动化技术与农学、生态学规律结合,瞄准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数字化农业技术软件,研制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播种机、变量施肥机和智能收割机等装备,农作物从播种到收割以及产后加工的全过程,均量化操作,为农作物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标准奠定了基础。
目前,上海精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交大等单位的科技人员正紧锣密鼓地为2000亩实验田制作“电子档案”,他们按5亩地为一个单元划分,每个单元仅土壤环境要素档案就分速效氮、速效磷、钾、有机质、微量元素、有害物质等29个指标采集;专家决策系统则根据所种农作物的目标产量、土壤养分、气象要素以及光合需求等一系列信息,分别计算出每块田能给庄稼提供多少养分,尚缺多少养分,并制定出个性化的肥料“营养套餐”菜单。而在庄稼生长期间,通过环境信息的动态监测,确定长势,预测产量。遥感图像还能用颜色显示病虫害;使电脑精确计算出农药的喷洒量及位置。丰收时节,智能收割机会一面收割,一面通过传送带上高精度的冲量传感器,记录产量,再利用卫星定位,绘制产量分布图,以便指导未来的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