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7月14日 )
买房、置地、投资、办厂,如今,日趋活跃的民营资本格外偏爱到“无板市场”去淘金。来自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以社会多元投资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和个人的交易量占该所交易总量的62.9%。民营资本正成为上海技术产权、股权交易中最抢眼的新兴力量。
设在黄浦区科技京城的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素有“无板市场”之称,自3年前成立以来就受到各类投资者的青睐。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些嗅觉灵敏的民营资本开始在这里进行试探性投资,但一开始出手并不“大方”,投资标的以几十万元居多,因此在交易总量中占据的份额不高,始终徘徊在15%左右。然而从去年下半年起,小打小闹的民营资本开始放开手脚,大举进军,不仅投资标的看涨,投资视野也从原来的技术成果、科技型小企业,扩大至市政基础设施、国有企业和转制后的科研院所。
在“来势汹涌”的民营资本中,不得不提及的是来自外省市、特别是江浙地区的民营企业家。据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介绍,衣着并不讲究的外地商人几乎隔三差五就要到交易所转悠一圈,生怕错过了好项目。更有甚者,干脆怀揣着上亿资金,经朋友介绍从大老远赶来咨询投资方向,急迫的投资欲望由此可见一斑。翻开近期的交易记录,亿元以上标的跨省交易一笔连着一笔:去年3月,南京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出资32亿元一举将沪杭高速上海段99.35%股权收入旗下;今年6月,浙江中九集团买下价值13.92亿元的莘奉金高速公路50%股权。在这股动能充足的异地资金流的推动下,上半年该所跨省市交易占了交易总量的18%至19%。
那么,民营资本为何会在申城“无板市场”上演“井喷行情”?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缘于民营资本自身投资理念的转变。前几年,民营资本乐于追捧风险投资项目,只要带点科技概念就争着抢着要;如今,它们对高风险投资的热度逐渐回落,选择项目更趋理性,尤其钟情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领域。统计显示,在近年来由民营资本参与的3000宗股权或产权转让中,多数属实业投资,其中仅有200多宗合同的交易次数在2次以上,这表明绝大多数民营资本选择的是长期投资,而非短线投机。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决策灵活的优势也使得它们在“无板市场”进退自如。此外,上海整体投资环境的逐日优化,也为由地理位置引发的资本集聚效应提供了新的动力。
民营资本在“无板市场”的异军突起得到了业内人士的积极评价。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负责人表示,民营资本的加入,既活跃了市场,又有助于中小国企的产权主体多元化。当然,少数民营资本在实际交易中还存在某些不规范操作,由此造成的履约困难,值得各类投资者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