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文章发表时间:2022-02-21 08:48:07

沪经信都〔2022〕15号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2-17】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相关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上  海  市  财  政  局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上 海 市 文 化 和 旅 游 局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2022年1月20日



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

 

上海自2010年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以来,创意和设计产业蓬勃发展,“设计之都”建设成效显著。在新发展阶段,为全面推动设计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市民高品质生活和城市高效能治理,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构筑未来创新发展优势,现就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充分发挥上海产业要素集聚、应用场景开放、国际合作广泛等优势,以设计创新生态体系为支撑,以“设计创新型城市”为具体呈现,将设计理念和设计服务全面融入贯穿于城市的产业发展、空间环境、公共服务、民众生活和城市品牌五个维度,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设计产业繁荣、品牌卓越、生态活跃、氛围浓郁的“设计之都”。在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中,展现上海理念,扩大上海影响。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美誉度,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

——设计产业繁荣。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与国际同频共振,数字设计、服务设计在国内保持领先,创意和设计产业总产出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到2025年超20000亿元。

——设计品牌卓越。举办“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筹建“国际设计百人”组织,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奖、设计企业和设计驱动型品牌,提升“上海设计周”影响力,持续推广“上海设计100+”优秀设计成果。

——设计生态活跃。建设国家级设计示范区,扶持国家级设计研究院,培育20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00家市级设计创新中心和设计引领示范企业,推进设计学等一流学科建设,构建“百千万”设计人才梯队。

——设计氛围浓郁。对设计的全民认同感显著提升,在产业创新、城市更新中践行可持续发展,在美好生活、公共服务中增进民生福祉,在街区、社区、园区、校区中凸显设计巧思,活动持续不断,佳作竞相涌现。

二、创建“设计创新型城市”典范

发挥设计的创新驱动能力和泛在赋能效应,在驱动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活力城市空间基础上,进而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点亮民众美好生活,并聚力共铸上海城市品牌。

(一)以设计驱动产业创新发展

以工业设计和数字设计综合工学、美学、经济学原理要求,强化科技成果、信息技术和绿色设计应用,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供给侧改革。赋能先导产业,加强高端处理器、存储器、图像处理器等集成电路设计,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产品和技术设计,突破超大规模通用模型、计算框架等人工智能核心算法设计。引领重点产业,推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设计能力全面提升,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船舶海工、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终端等,加强关键核心环节设计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强化产业服务,提升广告业创意设计能力,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会展业策划设计、数字化和绿色化水平,提升咨询业品牌设计和管理能力,打造可持续商业模式。(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

(二)以设计打造活力城市空间

发挥上海建筑设计优势,保护传承上海城市文脉。聚焦五个新城建设,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功能、形态、环境相互促进的综合节点。精心设计城市地标建筑,鼓励支持自主原创设计,勾勒优美城市天际线。美化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等公共空间,打造绽放地带,支持美丽乡村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赋能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改善社区环境,保护城市肌理和历史风貌。打造美观实用的“城市家具”,推动绿色和智慧建筑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落实跨省域规划建设导则,从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综合交通等方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资源局、市绿化市容局、相关区政府)

(三)以设计优化城市公共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运用服务设计工具方法,进一步提升政务、交通、养老、医疗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能级。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用户视角和服务理念优化工作流程,共建一流营商环境。推动道路和交通设施精细规划和运营,打造城市智慧交通体系,优化出行体验。立足老龄居行和特殊人群关爱需求,推广无障碍、急救系统、居家养老等设施和产品设计。利用服务设计方案改善就医环境,优化就医流程,提升就医体验。合理布局,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办公厅、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交通委、市卫生健康委)

(四)以设计点亮民众美好生活

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时尚设计引领潮流、绿色、健康、智能和个性化消费。在服装服饰、绿色食品、美妆护肤、珠宝首饰、智能家居、时尚可穿戴、运动健身、适老及婴童用品等领域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焕新国民经典品牌,打造行业领军品牌。弘扬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设计制造高颜值文创产品。提升文化娱乐等数字内容的原创能力和设计美学水准,创新数字化、沉浸式呈现形式,创造愉悦精神享受,促进文化消费和信息消费。培育特色商业街区,加强购物空间美学设计和服务设计,提升市民消费和休闲体验。聚焦文旅项目内容和体验设计,打造精品打卡点,发展城市全域旅游。(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局、市文创办)

(五)以设计共铸上海城市品牌

在设计作品、设计方案中时刻注重厚植“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彰显“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办好“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和“上海设计周”,持续发掘推广“上海设计100+”优秀成果,从产业、企业、产品、案例、事件、人才等角度,立体构筑“设计之都”品牌。以优质的设计供给,支持和助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并进一步聚力共铸上海城市品牌。(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政府新闻办)

三、构筑设计创新生态体系

推动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四链协同,构建市场、国际化、企业、载体、科技、人才、平台和金融八要素相融共生的设计创新生态体系,为“设计之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一)构建价值链,拓展发展空间

1.紧扣市场发展设计。利用大数据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分析未来趋势,创造性设计新产品、提供新服务、重组新流程、优化新体验、打造新模式、塑造新品牌。做强工业设计,提升创新和整合能力,引领产业发展趋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做优建筑设计,释放创意活力,发展概念和方案高价值环节,与国际企业同台竞争。做精时尚设计,把握国际流行趋势,内蕴海派东方美学,创设时尚消费场景。做大数字设计,加强前沿布局,强化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交互,融入全球前瞻设计网络,构筑未来竞争优势。做亮服务设计,优化流程体验,消解民生和治理的痛点、难点、堵点。(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市场监管局)

2.开放合作聚力创新。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等,推动“世界设计走进来,上海设计走出去”,集聚高端设计资源,加大高端设计供给,打造国内外优秀设计首发高地、“设计+”新业态新模式策源地。通过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平台,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上海原创设计参加国际知名设计奖、展、节、周。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在全球布局设计研发中心。开展上海时尚消费品海外推广计划,设立一批上海创意设计、时尚消费品海外交互中心。推进上海设计融入长三角制造,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政府外办)

(二)做强产业链,夯实供给基础

3.引育设计骨干企业。鼓励国有设计院所品牌化、规模化经营,中小设计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推动大型企业建立设计研究院,中小企业成立设计中心或设计部门。加大国际国内一流设计企业、设计团队引进力度,鼓励跨国企业、品牌企业在沪设立设计中心,保障项目用地和办公空间需求。持续推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市级设计创新中心评定和设计引领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力度。(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科委、市规划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国资委)

4.深化产业载体布局。打造“设计之都”核心区,创建若干“设计之都”特色示范区。围绕嘉定汽车、松江智能装备、青浦数字经济、奉贤美丽健康、南汇先导产业、普陀数字广告、长兴海工装备等产业集群,集聚设计力量。支持文创园区、楼宇和空间进一步提升办公环境和公共服务,集聚创意和设计产业链,形成黄浦江南智造、静安昌平路等一批创意设计集聚带。进一步提升环同济建筑和创意设计、环东华时尚设计、环交大数字设计、环华理工业设计等集聚区能级。鼓励社会兴办各类设计展示馆。(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创办、各区政府)

(三)培育创新链,聚合内生动能

5.加强科技支撑和数字化转型。强化设计理论、基础数据、共性技术、规范标准等基础研究,发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支撑作用。设立“揭榜挂帅”机制,鼓励企业与院士、专家团队联合开展重大设计项目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支持设计软件和工具开发,重点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动设计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开展结构、功能和性能数字化仿真,提升设计效率,优化设计方案。鼓励打通数据接口,实现设计创新、生产销售、建造运营全周期数据闭环。(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

6.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构建以“国际设计百人”和院士、大师领衔,产业领军人才、企业设计负责人为中坚,广大青年设计师锐意进取的人才梯队。在产业菁英人才选拔中加大设计领域支持力度,开展青年创意设计人才推进计划。进一步加强产教联动,支持高校加强设计类学科专业建设,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面向产业需求和未来发展,培育复合型、高水平设计人才。继续推进设计学高峰学科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设计学院和研究院。吸引海内外高端设计人才来沪工作,加强中法、中意、沪港等青年设计人才交流培养。(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四)提升服务链,激发行业活力

7.提高平台转化能力。发挥促进中心、行业协会等组织力量,提供行业信息、设计工具、设计标准、柔性试制、检验检测、产业化对接、人才实训等公共服务。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社会开放仪器设施和测试平台。发展众筹众创等平台,构建设计协同和共创能力。重点借助在线新经济平台,构建打通设计创新、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的生态链闭环,孵化设计驱动型品牌,支持设计引领型企业发展。(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委、市科委)

8.丰富金融服务支持。提供涵盖设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成立设计类产业基金,对设计机构、设计引领型企业、设计关键环节项目等进行投入。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设计企业提供特色化服务,开展知识产权和收益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鼓励担保机构为设计产业设立专项担保品种。支持符合条件的设计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支持文创园区、楼宇和空间开展项目推介、融资对接等公共服务。(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文创办)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工作推进

建立上海“设计之都”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办公室设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级部门加强分工合作,各区完善相应工作架构,加强市区协同,完善落实举措,研究针对性政策支持,强化工作推进。加强统计调查和监测,建立上海创意和设计产业数据库。研究编制科学合理的“设计之都”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发展成果。持续开展设计前瞻趋势和“设计之都”战略研究。(相关委办局、各区政府)

(二)优化政策环境

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深入落实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任务,将创意和设计等纳入重点产业支持范围,加大设计企业纳入人才引进重点机构和重点扶持单位力度,支持优秀设计人才引进和安居,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设计相关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鼓励企业及时申请,严厉打击侵权等违法行为,维护行业竞争秩序。统筹市区两级财税支持,通过服务业发展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专项,对符合规定的提升设计能力、开展设计创新、营造设计生态等项目以及获得国家和本市设计荣誉的单位予以支持。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加大设计投入,多种形式采购设计服务,创意和设计费用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委、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各区政府)

(三)营造良好氛围

鼓励各区、各部门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一批设计创新典型案例,加强对优秀设计成果、重点企业、领军人物、应用场景的宣传推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培育壮大设计行业组织,支持各区、各行业因地制宜举办各类设计展示交流活动。凝聚社会共识,充分激发各方参与“设计之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各方主体的获得感、成就感和自豪感,共同谱写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的新篇章。(相关委办局、各区政府)

文章附件:
相关链接: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2001-2003 上海投资网
    投资咨询热线:+0086 (21) 68868336, 68868321
    info@shanghaiinv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