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虹桥商务区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打造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服从服务国家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注重目标导向,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推动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集聚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资源,全面提高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枢纽功能,努力把虹桥商务区建设成为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主战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排头兵、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的主力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践行者。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起点规划引领。坚持世界眼光,对标国际先进,按照新的目标定位,全面提升虹桥商务区规划,突出“最低碳”“特智慧”“大交通”“优贸易”“全配套”“崇人文”。优化完善虹桥商务区单元规划,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实虹桥商务区规划建设导则和公共设施事项执行标准,构建“多规合一”的虹桥商务区规划体系。

  2.坚持高水平功能开发。聚焦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会展经济,集聚高端企业、产业和人才等要素资源,打造具有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的高端服务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技术贸易、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土地使用性质、建筑总量和功能配比,提高开发强度,提升经济密度和显示度。

  3.坚持高质量融合发展。高水平协同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推进虹桥商务区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联动协同发展。根据资源禀赋条件和功能布局,形成虹桥商务区各片区错位联动、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统筹生态空间、公共服务、综合交通、智慧城市等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营造宜商宜业宜居的商务生态。

  (三)区域范围

  虹桥商务区原四至范围为:东至外环路,南至G50沪渝高速,西至G15沈海高速,北至G2京沪高速,共86.6平方公里。按照街镇整建制提升的原则,将

  长宁区新泾镇和程家桥街道(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闵行区华漕镇、嘉定区江桥镇、青浦区徐泾镇原未纳入虹桥商务区的部分共64.8平方公里全部作为虹桥商务区的拓展区,统筹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和功能打造,实现虹桥商务区151.4平方公里整体协调发展。

  (四)发展目标

  到2022年,虹桥商务区经济总量、经济贡献度、总部企业集聚度、商务楼宇产出率、服务经济发展质量、利用外资水平、服务贸易发展能级、消费创新引领度等显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等达到国际一流中央商务区水平,集聚一批高能级贸易主体和功能型平台,形成若干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会展经济等现代产业经济集群,成为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到2025年,虹桥商务区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枢纽功能不断提升,成为具有世界水准的国际大型会展目的地,成为总部企业、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首选地,成为国际商务资源集聚、贸易平台功能凸显、各类总部企业活跃的经济增长极,基本建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二、建设一流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

  (五)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推动会计、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加快集聚,鼓励和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虹桥商务区推出和应用。鼓励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定位、大数据、航空服务、科技服务、大健康医疗和绿色金融等产业做大做强,鼓励发展飞机等融资租赁业务。加快推进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合作,加强虹桥商务区内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对接,推动企业上市、国际并购等功能落地,探索建立促进产业内部联动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业联盟、产业基金。

  (六)提升国际高端都市商业功能。推动综合商业街区优化提升,吸引知名品牌旗舰店、体验店、集成店、概念店、首店以及快闪店等入驻,增强消费体验功能,打造引领高端消费新地标。大力发展免税购物业。支持开展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加快建设中高端消费品发布展示中心,鼓励国际品牌和本土知名品牌开展新品发布活动,引进更多国内外中高端消费品牌首店和品牌代理机构总部,形成全球知名品牌区域消费中心、国际化消费体验中心。支持设立市场化运作的零售创新孵化平台和商业技术应用服务平台,促进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绿色零售等新零售、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七)做优做强特色园区和特色楼宇。支持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等国家级园区开发建设和能级提升。加快推进虹桥长三角科创企业中心、虹桥品牌(商标)创新创业中心、西虹桥北斗导航产业创新基地以及虹桥国际企业创新中心、国际文创电竞中心等一批园区建设,做优做强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园和国际企业总部园。实施“一地一策、一楼一案”聚商,打造贸易、科技、文化创新园区和特色楼宇。

  (八)形成高品质商务活动集聚区。加强会商旅文体联动发展,完善宾馆、酒店等服务配套,推动展会论坛、高端商务、文化旅游、品牌活动等功能融合,吸引集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活动。支持举办上海国际会展月、“一带一路”名品展、国际手工艺产业博览会、长三角文化博览会等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活动。积极鼓励国际时尚消费业态发展,吸引时尚大师、名家开设工作室和实践基地,为国内外商务人群提供多元的文化旅游体育资源和丰富的会商旅文体活动。

  (九)推进虹桥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建设。鼓励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和创新发展,加强人工智能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企业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驱动平台,搭建国际人工智能产业交流平台,建设国际人工智能学院、国际人工智能科技转化基地、国际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展示中心等,建立多形态的人工智能服务模式,培育一批走向国际的人工智能企业。

  三、建设开放共享的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

  (十)打造进出口商品集散地。放大进博会贸易升级促进效应,建设一批高能级常年展示交易服务平台。加快虹桥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建设,高水平建设虹桥商务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培育保税展示、保税交易、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等核心功能。做大做强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东浩兰生进口商品展销中心等功能平台。推进国家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跨境电商新零售与跨国采购新业态产业链,形成批发零售结合、平台内外结合、境内境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贸易方式,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形成保税展示展销常态化的制度安排。

  (十一)促进各类贸易平台集聚。高标准建设一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直销平台、国别商品交易中心、专业贸易平台和跨境电商平台。大力培育一批高端医疗设备、服装及纺织原料、农产品、化妆品、酒类等交易规模百亿级以上的商品交易平台。支持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打造医疗服务贸易平台。

  (十二)培育高能级贸易主体。加快在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一批贸易集成商,鼓励采购商联盟企业主动对接进博会,拓宽进口渠道,通过买断经营权或者获取总经销权、总代理权,做大进口业务规模。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龙头企业通过基金投资、企业品牌收购、品牌资产股权融资等市场化方式做大做强,形成若干“上控资源、下控网络”的内外贸一体化供应商集群。

  (十三)率先打造全球数字贸易港。搭建数字贸易资源配置和项目对接功能平台,推动服务长三角城市群和全球城市的数字贸易城市联盟落地。搭建数字贸易交易促进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数字贸易创新市场主体,建设虹桥数字贸易跨境服务集聚区和上海数字贸易港主要承载区。推动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的长三角城市大脑集群,聚焦城市设施、城市运维、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安全、城市执法等领域,建设更多智能应用场景。构建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体系,推动高价值、多品类、广渠道的商业数据交易流通。建设长三角电子商务中心,创建国家跨境电商示范园区,集聚培育一批高能级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鼓励建设跨境电商“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支持跨境电商出口企业融入境外营销网络。鼓励跨境技术转移,赋予虹桥商务区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管理权限,促进技术贸易发展。

  四、增强联通国际国内的开放枢纽功能

  (十四)打造总部经济集聚高地。实施更开放的总部政策,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吸引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民营企业总部、贸易型总部等,培育有创新活力的成长性总部,引导总部企业向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高端发展。推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向亚太总部、全球总部升级,拓展研发、销售、贸易、结算、数据等功能。对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民营企业总部,给予金融、人才以及通关等方面的便利,享受相关支持政策。

  (十五)推动会展经济提质增效。提升会展业国际化水平,对取得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展览和会议等给予支持,引进国际知名会展企业总部、境内外专业组展机构、国际品牌重要展会活动等,依托优质资源带动会展业上下游企业集聚。支持我市会展主办单位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质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集团。

  (十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依托进博会平台,结合虹桥商务区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推出特色经贸考察路线,开展国别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投资促进活动,加快引进更多高能级项目。对接进博会中央企业交易团,支持中央企业在虹桥商务区设立功能性总部、研发类平台和创新联合体,鼓励中央企业在虹桥商务区设立贸易平台和相关企业,开展国际贸易。

  (十七)集聚高能级国际组织和机构。优化提升虹桥海外贸易中心功能,引进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经贸组织、贸易促进机构、商会协会等入驻。推动世界贸易中心平台、国际商会虹桥中心、“一带一路”商事法律服务中心等落地。探索建立业主自治组织模式与法人治理组织模式相结合的虹桥商务区贸易发展机构。

  (十八)实现更高水平“走出去”。整合海外投资促进机构资源,设立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国内企业组团出海。推进优势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打造形成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大、海外反响好的“走出去”示范项目。

  (十九)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联动周边新城和近沪区域,共同构建虹桥-嘉定-昆山-相城等功能走廊。鼓励长三角企业总部和功能性机构集聚,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企业互动、人员走动。积极推动长三角国际贸易走廊建设,跨省、跨城整合国际贸易产业链及贸易流量,构建一体化互联互通综合国际贸易产业及物流体系。

  (二十)探索重点领域开放的先行先试。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吸引商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集聚,探索在数字贸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会展服务等领域试点更多的扩大开放措施,打造全方位开放的前沿窗口。

  五、营造国际一流的商务生态环境

  (二十一)加快智慧虹桥建设。加强5G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光纤宽带网、无线宽带网、移动物联网深度覆盖,鼓励新一代通信技术在智慧交通、枢纽管理、会展服务等领域深度渗透和应用推广,率先推动5G网络技术融合应用升级落地,加快重点地区扩容优化,完善虹桥商务区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平台(5G物联专网)。探索“物域网”建设,逐步形成全区域覆盖、跨区域协调、统一监管的管理指挥平台。

  (二十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低碳发展商务区,拓展低碳能效平台、复合慢行交通体系建设以及分布式能源应用,推进区域节能低碳发展。发挥吴淞江景观优势,打造生态景观和文化休闲走廊,推进水生态系统和亲水景观功能体系建设,创新嘉闵高架生态走廊建设方式,优化外环绿带公园建设,全面提升核心区主题绿地公园品质,提高绿化建设管养标准。

  (二十三)创设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加大专业性、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公寓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提升人才综合服务水平。引进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打造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共享服务平台。完善长三角企业海外人才互通机制,提升面向长三角的海外人才就业服务功能。开展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为境外高层次医学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来华执业及学术交流合作等提供签证、居住证、工作许可证、工作居留、永久居留等便利。经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可凭其持有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创办科技型内资企业。

  (二十四)提高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增加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用地,完善高质量基础教育设施布局,推动一批高端教育、医疗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项目落地,鼓励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中高水平医疗服务平台提供临床前沿尖端技术服务、高水平医疗服务、先进适宜技术服务,优化医师区域注册管理制度。鼓励高校、职业院校设立商贸会展类专业学院,支持设立双语学校,大力推动重大文化项目进虹桥商务区,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娱乐项目、体育赛事活动。举办时装周、音乐节等世界级节事活动,吸引高水平职业赛事,促进外商演出经纪机构开展业务。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研究发布反映贸易金融便利化程度、长三角贸易活跃度、会展活动影响力等的“虹桥指数”。设立知识产权服务、商标注册、商事登记等公共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一窗通”服务。

  (二十五)建设协同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提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辐射功能,优化拓展虹桥国际机场国际航运服务功能,加强会展高峰期的公务机通行保障。探索陆铁、空铁联运,推动枢纽安检一体化,减少重复安检,提升运营效率。探索研究枢纽综合管理一体化机制,完善虹桥商务区综合指挥平台功能,强化枢纽安全管理,提升枢纽应急保障能力和服务效率。推动长三角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推动形成虹桥商务区与长三角主要城市2小时交通圈。持续完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交通联系,优化完善南北向公共交通布局,加快虹桥商务区地面道路与市域交通体系的快(高)速路网体系衔接。持续推动跨区对接道路建设,完善交通微循环、慢行交通网络、静态交通体系,促进道路交通系统供需平衡,对重点地区停车需求实施动静结合的有效管理模式。推动虹桥商务区轨道交通布局优化,开展相关轨道交通延伸方案研究。

  (二十六)实施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用好各类资金,支持虹桥商务区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及其项目建设,加大对虹桥商务区内重点功能打造、人才引进、产城融合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创新土地使用模式,围绕主体功能供应土地,盘活存量土地,探索和鼓励建设用地综合化、复合化兼容利用。强化计划总体控制,统筹做好年度计划的制定实施,强化开发时序控制,严格执行相关开发标准。加大金融服务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虹桥商务区内创新型企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建设相关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设施。

  六、完善推进实施机制

  (二十七)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把党的建设贯穿高水平建设虹桥商务区的全过程,深化完善区域化党建和党建联建工作,推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力量凝聚。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打造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十八)优化完善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在规划编制和实施、功能打造、计划管理、枢纽协调和进博会区域服务保障等方面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研究完善虹桥商务区建设和管理运行机制。修订《上海市虹桥商务区管理办法》。

  (二十九)形成区域发展合力

  充分发挥相关区在规划功能落地、开发建设管理、基础设施配套和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功能性国有企业在产城融合、产业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推进重点产业导入、重大项目建设、重要功能植入,形成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的更大合力。

文章附件:
相关链接: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2001-2003 上海投资网
    投资咨询热线:+0086 (21) 68868336, 68868321
    info@shanghaiinv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