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我国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以坚定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向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经济转型。这意味着,相关工作已经进入冲刺期,一揽子政策和动作即将落地,势必涉及众多行业利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到了哪一步?在昨天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做了回应。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成果显著
碳排放权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商品买卖。政府首先确定减排总量,然后再将排放权以配额的方式发放给企业等市场主体。这样,虽然碳排放指标是有买有卖,但排放总量却控制住了。另外,市场建立后,碳排放指标会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价格随着竞价而提高,这就倒逼排放主体节能减排。
出于这些考虑,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北京、上海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试点工作从2013年起启动。从试点的情况看,虽然碳交易的总量没有符合市场预期,但是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试点的成果却很显著。
解振华:现在是做到了有机构、有地方立法确定了配额,也分配了这些配额,建立了配额的分配办法,还建立了核算报告、核查的体系,建立了交易规则,完善了监管的体系和能力建设,基本形成了要素完善、特点突出、运行平稳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全国性交易市场 正在积极准备
由于碳排放权交易量越大,越有利于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它的进度有多快就备受关注。那么,中国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明年能否建立起来呢?解振华的回应是,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积极进行。
解振华:第一,制定了全国碳排放交易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案。第二,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开展了重点排放企业历史碳排放数据的核算、报告与核查工作,涉及到重点企业7000多家。第三,加快了立法。第四,加强了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了参与市场建设的人员培训,建立了报告核查的技术问询平台,还有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报送系统等。
解振华说,中国的碳市场启动和全面建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一旦建成之后,将是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当中,规模最大的市场。
碳市场启动后 企业该如何参与
据了解,相关部门已经启动了碳配额分配的具体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先根据同一类企业的排放限值和国家的减排期限,来确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行业基准值。然后,再根据这个基准值确定企业的排放配额,也就是说允许一年有多大的排放量。达到排放基准值的企业可以获得足够的配额,否则会面临配额不足的压力。
企业拿到排放配额之后,怎么把它跟生产挂钩,又该如何交易呢?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这样介绍:
韩晓平:企业一旦完成这个指标,或者说一旦超额完成这个指标,它实际上就可以拿出多余的份额。这个份额需要政府或者第三方来认可,配额认可之后,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比如说一个企业,本来一年排放100万吨的二氧化碳,经过我的努力,降到了50万吨,那另外50万吨我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了。
当然,也有企业指出,碳排放的相关数据需要透明,才能保证市场的公平。这也将直接影响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和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解振华表示,中国将努力提高碳排放数据的透明度。
解振华:我相信,在我们现有的能力和水平基础上,我们现在所报告的数据是准确的,我们对此是有把握的。但是距离国际这种透明度的规则要求可能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正在努力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按照相关部门之前的说法,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企业,门槛在年标煤消耗量1万吨以上。另据透露,新能源汽车的配额也将被纳入碳市场进行管理。因此可以说,这个市场的建设,将涉及众多行业的利益。
专家点评:“碳排放”让市场动起来 倒逼企业自我革命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此作出点评。
林伯强:整体而言,以什么方式、以何种程度来影响,其实还是要取决于碳排放交易量的界定和价格。比如欧盟以前是20美元,现在跌到只有4、5美元,这就对企业的影响差很多。一旦市场起来,一旦有成本,企业会自己去算这个账。我排放这么多,是买别人的排放权,还是从节能角度升级自己的环保措施,企业会有一个自我革命、自我平衡的过程。
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碳交易市场的启动,说明政府二氧化碳减排的决心,再有是使得市场动起来,把二氧化碳减排作为倒逼机制,这都是很重要的。
|